孔府。
孔胤植坐在縣衙大堂的椅子上,臉上寫滿了憤怒。
偌大的孔府,堂堂衍聖公,竟然被搶了!
不但丢了金銀,還丢了臉面。
屈辱!恥辱!
孔胤植坐了一會後問身邊的下人:“弘毅怎麼樣了?”
“回衍聖公,孔知縣...手骨碎裂,就算能挺過來,以後也無法提筆寫字了。”
孔胤植雙拳緊握,心中的憤怒又增加了幾分。
“守備何順呢?”孔胤植問。
“正在巡視城防。”
孔胤植恨鐵不成鋼的說道:“讓他立刻馬上來這裡,給我一個交代!”
“不知衍聖公要什麼交代?”何順邁步走進縣衙大堂,突然出現在孔胤植面前。
孔胤植一愣,看向縣衙外的差役。
按照規矩,他們應該事先通禀一聲。
門外的差役紛紛低頭,裝作什麼都不知道。他們不是沒看到何順,而是根本不想告訴孔胤植。
投降前,孔胤植和孔弘毅的所作所為,讓他們徹底知道了什麼是道貌岸然。
“什麼交代?”孔胤植站起來冷笑一聲:“那幫賊人并無攻城器械,你不戰而降是重罪!不但讓孔氏後人遭此大劫,更讓衍聖公府損失慘重。”
“難道就這麼算了?你就沒有責任?”
何順嘴角微微上揚,做出一副居高臨下的姿态,“我是曲阜守備,朝廷五品命官。隻需向山東巡撫,總督,兵部,内閣,陛下負責。”
“你一個小小的衍聖公,有什麼資格來教訓我?”齊聚文學
“曲阜上萬百姓的性命在我的肩上擔着,我投降是真,但保全了一城百姓安危!”
“即便有責任,也輪不到你來定!”
“你...你你你!”孔胤植本以為能在何順身上撒氣,沒想到對方突然變成了硬茬子。
何順再次冷笑一聲,不等孔胤植反駁,直接轉身走了。
門外。
守門的差役快步走到何順面前,低聲問:“何大人,我們兄弟想跟着你混。”
何順一怔,想了想說道:“朝廷讓各城池增加守兵數量,我這裡倒是有名額。隻是朝廷拖欠軍饷,發放的糧饷勉強糊口,養家夠嗆。”
“沒事,我們兄弟都是光棍,一人吃飽全家不餓。”
何順一笑:“那行吧,什麼時候過來都可以。”
兩個差役對着何順深施一禮,當街脫掉差役的衣服,跟着何順走了。
孔胤植将這一切都看在眼裡,他被氣得摔坐在椅子上,無能狂怒:“啊!!!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來人,拿紙筆來!我要給兖州府,給兵部,給内閣寫公文,揭露何順的醜惡嘴臉。”
“不!我要給陛下上疏,彈劾何順。陛下一定會砍他的頭,來平息這件事。”
“對,我要把你寫死!”孔胤植對着何順離去的方向,繼續無能狂怒。
寫完公文和題本後,孔胤植心中怒氣消散不少。
他回到内堂,與夫人侯氏相對而坐。
衍聖公府自明代中期開始,非常熱衷于政治聯姻。
第六十一代衍聖公夫人李氏是李賢的次女。李賢可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曆經五朝,更是明英宗的托孤重臣。明史稱:“自三楊以來,得君無如賢者。”
第六十二代衍聖公夫人是内閣首輔李東陽之女。
第六十三代衍聖公夫人是建昌侯張延齡之女,張延齡是孝宗張皇後的弟弟。
第六十四代衍聖公夫人姓嚴,嚴氏是時任工部侍郎嚴世蕃的女兒,内閣首輔嚴嵩的孫女。
第六十四代衍聖公夫人便是這位侯氏了。
侯氏是河南布政使司參政侯甯的孫女,雖不是大富大貴之人,卻也是書香門第。
“老爺,事情已經過去了,就别生氣了!”侯氏給孔胤植倒了一杯熱茶,站在旁邊給他捶肩。
孔胤植右手握拳,狠狠地捶在桌子上:“哼,兇手都不知道是誰,能不生氣嗎!”
“啊?”侯氏有些吃驚,“聽下人們說,兇手自稱順軍,也就是朝廷口中的流賊。”
“沒那麼簡單!”孔胤植搖頭道:“迫使何順投降時自稱大清鑲白旗,入城後又改稱順軍。”
“幹這種事的人都不是傻子,不到萬不得已絕不會說出自己的真實身份。”
“此事,有蹊跷!”
侯氏想了想,謹慎地問:“老爺,你說有沒有可能是官軍幹的?他們先是假扮成建奴迫使守軍投降,進城後又扮作流賊大肆劫掠。”
孔胤植狠狠地瞪了一眼:“頭發長見識短!說話前能過一下腦子嗎?”
“這些騎兵裝備精良,軍容整齊,一看就是精銳之中的精銳。山東的精銳早就被調到京師去了,就算官軍有心,也無力做這種事。”
“那會是誰呢?”侯氏也陷入困惑之中。
一刻鐘後。
孔胤植将府中所有人聚集到一起,開始發言,“今天孔府遭此劫難,我身為衍聖公,一定要替你們,替孔府找回公道!”
“對,找回公道!”
“請朝廷發兵,将他們全部緝拿,就地處死!”
“衍聖公大人要替我們做主啊!”
“肅靜!”孔胤植伸手讓衆人安靜下來,“你們認為兇手是誰?”
“是建奴,勸降信裡他們自稱是大清鑲白旗!”有人喊道。
“不對,是流賊,他們進城後自稱大順軍,前來借錢借糧。”
“是建奴!”
“是流賊!”
兩夥人吵的不可開交。
“能讓我說兩句嗎?”衍聖公府的管家站了出來。
“說。”孔胤植點頭。
“我認為是建奴!他們在府中搬運錢糧時我仔細觀察了。因為天氣太熱的緣故,有些人摘掉了鐵盔,這些人腦袋頂上紮着金錢鼠尾辮!”
此言一出,所有人都閉上了嘴。
金錢鼠尾辮是建奴獨有的發型。
也是建奴和中原人最明顯的區别之一。
孔胤植眯着眼把這個信息搜集起來,烙印在腦海之中。
就在這時,一個家丁慌慌張張的跑進來對着孔胤植喊道:“啟禀衍聖公大人,守軍送來消息,數萬建奴大軍兵臨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