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都市言情 清宮熹妃傳

第七十六章 畫像

清宮熹妃傳 解語 4130 2024-11-26 09:25

  午後,宮中傳來消息,派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為欽差大臣,去籌集赈災款項。
同一時間派八阿哥胤禩、九阿哥胤禟去河南一地與當地官員共同負責赈災事宜,務必要求妥善安置難民,控制災情蔓延,尤其是瘟疫的爆發。

  這一次不論是籌款還是赈災都沒有出現太子胤礽的名字,顯然康熙對他這段時間在戶部的表現甚是失望,尤其是連他自己也在管國庫借款,接下來如果要催讨欠款,矛頭第一個要指向的恐怕就是太子。

  誰都沒想到,胤禛他們這一走就是整整兩個多月,到過年都未能趕回來,胤禛不在,諸女皆沒什麼心思過年,意興闌珊,隻在除夕夜去含元居同吃了一頓年夜飯便罷了。
淩若除了每日去給那拉氏請安順道說說話之外,每日必做的一件事便是觀看送至府裡的邸報,以期能從上面看到胤禛的消息,哪怕是隻言片語也好。
其中年氏曾來尋過淩若幾次麻煩,但淩若處處小心又有那拉氏幫襯是以并未讓她抓到什麼把柄,有驚無險。
伊蘭倒是經常過來,一住就是好幾天,每回來都要去玲珑閣陪靈汐說說話,說來也怪,興許她真的與靈汐有緣吧,平常對人不理不睬的靈汐在與她相對時常會開口說話,雖暫時還沒有什麼起色,但總是一個好的開始。

  容遠依舊每日來一次府裡,葉秀腹中的胎兒在他的精心調養下漸趨安穩,盡管仍不能下床但已能倚着彈花軟枕靠在床頭坐一會兒。
她如今已熬過了八個月,孩子即便現在出生,也有很大機率活下來。

  至于李氏那頭,一次容遠在替淩若請脈的時候曾無意中說起過,李氏的脈像有些奇怪,明明是六個多月的身孕,可這脈像卻時像六月時像五月,令他不能理解。

  唯一令人意外就是正月初六那天,李德全奉康熙之命召淩若入南書房觐見。
這是選秀之後,康熙第一次召見淩若,也是第一次有皇上專門召見一位連名字都不曾記入過皇室宗冊的庶福晉,一時間猜測紛芸,隻有少數幾個人隐約猜到些許。

  淩若忐忑地随李德全來到南書房,南書房位于乾清宮西南角,是康熙讀書、批折、議事的機要之地,自康熙十六年設立以來每日皆有康熙親點的翰林院士當值,譬如熊賜履、張廷玉等。

  李德全在命小太監奉上新沏好的雨前龍井後垂手打了個千兒道:“皇上晚些時候會過來,請淩福晉在此稍候,奴才還有事就先行告退了。

  “有勞李公公了。
”李德全是康熙身邊的紅人,淩若不敢怠慢連忙還禮,待李德全走後,她小心地打量着這個即便在紫禁城中也屬機要之地的南書房,朝中有言:此地非崇班貴檩、上所親信者不得入;不知康熙為何會選在此地召見她。

  此處比胤禛那個書房寬敝許多,牆上挂了許多字畫,多是前朝真迹,随便一幅便是價值千金之數,淩若在看到其中一幅畫時輕咦了一聲,畫中别無它物,唯有一容色絕麗的女子,沒有珠翠環繞華衣錦服卻擁有出塵之姿,驚奇的是這女子與她竟有五六分相似,令她一下子想起榮貴妃說過的話,難道此人便是孝誠仁皇後?

  畫中女子明明在笑,淩若卻生出一種悲傷的感覺,且看得越久那種感覺就越明顯,在笑意背後是難以言喻的悲恸,仿佛是被遺棄在人間的谪仙,無人問津。

  這令她很不明白,孝誠仁皇後是順治年間四大輔臣之首索尼的孫女,十三歲那年嫁給了已登基為帝的康熙,大婚之後夫妻琴瑟合諧,伉俪情深,盡管有三宮六院,但無一人能及孝誠仁皇後在帝心中的地位。
她死後,帝更是悲痛欲絕,寫下無數情真意切的悼詞,不知令天下多少女子羨煞,何以還會有這樣的悲傷?
實在令人費解。

  “你來了。
”淩若看得入了神連康熙什麼時候來的都不知道,直至耳邊傳來蒼勁的聲音方回過神來,回過頭看去,隻見穿了一身明黃織錦團福繡五爪金龍緞袍的康熙正目光炯炯地看着自己。

  “鈕祜祿淩若參見皇上,皇上萬歲萬歲萬萬歲。
”淩若連忙執帕行大禮參見,盡管已不是第一次見,但面對這位九五至尊依然有所不安。

  “起來吧。
”康熙擺擺手微笑道:“上次見你還是在康熙四十三年,一轉眼都過去兩年了,如何,在老四府裡好嗎?

  “多謝皇上關心,奴婢很好。
”淩若緊張地盯着自己的腳尖不敢擡頭,“不知皇上召奴婢來有何吩咐?
”她是庶福晉,按規矩隻能自稱奴婢。

  “無事。
”康熙看出她的緊張,在桌案後坐下随手翻開一本論語道:“朕隻是突然心血來潮,想起那夜你的箫聲,朕很想再聽聽,你能否再為朕吹奏一曲?

  淩若心頭一松,抿唇輕笑着從袖中取出昔日康熙賞的玉箫,手指從溫潤的箫身撫過,“李公公來傳旨的時候,奴婢就想着有機會再為皇上吹奏一曲以謝皇上賜箫之恩,所以就将玉箫帶在身邊,不曾想竟是帶對了。

  康熙微微點頭,撫着颔下花白的胡須道:“還是吹那首《平沙落雁》吧。
”明明是在與淩若說話,目光卻久久落在畫中女子身上,露出緬懷之色。
又是一年正月初六,一轉眼距那件事發生已經整整過了四十五年了,而自己也從八歲孩童變成了五十三歲的老人……

  淩若并不知道這些,她深吸一口氣取箫而奏,平原之上盤旋顧盼、雁落回旋的情景再一次随聲而來,直至一曲落下時眼前依稀能見雁影。
人有情,方能吹奏出曲中真意,這是再高明的樂師也模仿不來的技巧,也是康熙喜歡聽她吹曲的原因所在。

  淩若見康熙始終盯着畫中人看一言不發便借機問道:“她是皇上的妻子嗎?

  “不是,是一位故人。
”康熙的回答令淩若詫異,那人竟不是孝誠仁皇後?
可榮貴妃明明說自己像極了孝誠仁皇後,她沒理由臨死還要騙自己,此人若非孝誠仁皇後又是誰,竟能讓康熙将她的畫像放在書房中。

  “是不是覺得自己有些像她?
”見淩若點頭,康熙起身走至畫前,手指輕輕撫過畫中女子的衣角,有無盡的眷戀在眼底,“除卻芳兒,你是我見過最像她的人。
”還有一句話康熙沒有說,淩若在吹箫的時候,那種神态簡直與她一模一樣,連他都有一瞬間的錯覺,以為一切還在四十五年前,他在延禧宮中一邊看外面花開花落一邊聽姨娘彈琴吹箫,歡樂無忌。

  芳兒?
那不是赫舍裡皇後的閨名嗎?
連赫舍裡皇後都像她,她究竟是誰?
按康熙的話來算,此人似乎是順治年間的妃嫔,淩若心裡充滿了好奇,旁敲側擊地問道:“皇上很想她嗎?

  康熙清瞿的面容露出苦澀的笑意,“想又能如何,終是一世不得見了。
罷了,不說這個了,你會吹箫,那琴呢,會彈嗎?

  見康熙不欲多說,淩若很聰明地沒問下去,垂目道:“會彈一點,隻是不好。

  “會彈就行。
”康熙拍一拍掌,立刻有小太監抱了瑤琴進來,待其退下後示意淩若随意撫上一曲即可。

  手,撫上琴弦,幾乎沒有多想,一首《若相惜》應手而出,那是她最喜歡的曲子,為晉朝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所作,與《廣陵散》齊名,曆經千年,其曲其意為衆多文人雅士所喜愛。

  康熙初時還不在意,待聽到後面已是勃然變色,背在身後的雙手微微發抖,怎麼會?
怎麼會這麼巧?
他不會忘記,這曲子是姨娘生前最喜歡的曲子,他曾不止一次聽她彈起過,想不到淩若第一次彈就選了首曲子,當年侍侯姨娘的人都已經故去,除卻自己不可能還會有人知道,難道真是姨娘顯靈了嗎?

  專心撫琴的淩若并不曾注意到康熙的激動,她沉浸于琴曲之中。

  為你,染盡紅塵,散盡哀思。
隻願,你我緣起之後能夠相惜至老……

  “你也喜歡這首《若相惜》嗎?
”待最後一個琴音也落下後,康熙強抑了胸口的激動問道。

  “是。
”淩若并不知曉康熙心中之事,起身後淺淺笑道:“奴婢第一次聽到這首曲子的時候就喜歡上了,皇上可是也喜歡嗎?

  康熙笑而不語,看向淩若的目光越發溫和,輪回之說,虛無飄渺,但在這一刻,他甯願相信真有其事。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