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青凰和葉子皓成親那天,趙家和陳家都在葉家大房裡,因而,大家相見,都是認識的。
趙春雪和陳杏花立刻就說上話了,兩個小弟與大哥哥們沒話說,到是和小表姐葉青蓮說得熱鬧。
看着他們都高興地說到一塊兒了,葉青凰好笑地抿了抿唇,便不理他們,帶着葉子皓和陳飛繼續往趙家走去。
“外婆!
外婆!
”葉青凰喊着,推開籬笆門走進院子。
“凰姐姐?
”
“凰姐姐來啦!
”
趙春杏和趙春燕正在院子裡晾衣裳,聽見聲音一回頭,立刻也歡喜地喊了起來。
她們扔下衣裳跑過來,看到葉子皓立刻行了禮,又好奇地看着陳飛,也連忙行了禮,卻是有些腼腆地不說話了。
因為有客人嘛。
葉子皓是葉青凰的夫婿,是她們的表姐夫,就不算客人,這位不熟,就不好意思說話了。
正尴尬時,陳杏花也走到了,立刻喊了起來。
“春杏!
春燕!
”
“杏花!
”
“杏花姐!
”
小姐妹立刻打起招呼,氣氛又熱鬧了起來。
“凰丫頭來啦!
”趙老太太從廚房裡走出來。
她手中拿着一把豬食瓢,看來正在後院裡喂豬,聽見動靜才跑出來的。
“外婆!
近來可好?
”葉青凰笑看着已能走動、幹活的老太太,連忙行了禮。
“好、好,你……帶夫婿來看外公外婆呢,好、好啊。
”老太太走上前,又看向葉子皓,很是滿意,笑容滿面。
“這個是……你大姑的兒子吧?
”趙老太太在葉青凰出嫁那天,是見過陳飛的。
“陳飛見過外婆。
”陳飛連忙行禮,并不拘謹。
“好孩子,都快屋裡坐吧,是坐車來的還是走路來的?
”趙老太太連忙讓客,又看向院門口還在聊天的一群孩子,喊趙春杏泡茶。
葉青凰也連忙喊小妹過來給外婆行禮,陳杏花也連忙過來行了禮。
一陣熱鬧說笑之後,趙老太太讓趙春燕去地裡喊爺爺他們回來。
正說着話還沒進屋,外面又回來幾個,卻是十二歲的趙沐端、十歲的趙沐學、七歲的趙沐風。
他們平日都在上學,幾次都沒有去成葉家村,但葉青凰上回來趙家還錢,卻是見過他們的。
看到葉青凰來了連忙過來打招呼,又好奇地打量葉子皓和陳飛。
葉青凰自然是為他們做了介紹,三個讀書小少年立刻行了揖禮。
大家在趙老太太的提醒下這才進了堂屋,趙春杏也把茶泡了出來。
他們把帶着的竹水筒也放到一旁,小的們都圍了過來叽叽喳喳說着話。
趙家三房人沒分家,這第三代兄弟姐妹就有些多,随便說說話就能很熱鬧了。
葉子皓和陳飛被這熱鬧包圍着,到是覺得新鮮。
因為葉家三房人早就分家了,葉子皓自家隻有一個妹子、一個小弟,除了年節三房人齊聚,其他時候,他可沒在這種熱鬧中生活過。
而陳飛,兄弟姐妹四人,他居第三,家裡也算是熱鬧的,但與趙家相比,又差得太遠了。
不過葉子皓與三個讀書郎有話題,他就在一旁端着茶杯,卻拿眼偷瞧趙春杏。
趙春杏與陳杏花同年,大一個多月,趙春杏是二月初的生辰、陳杏花是三月下旬的生辰。
都是天真爛漫的小丫頭,若是以往,陳飛定不會多瞧一眼。
不過現在他知道,葉家人想搓和這門親事,說不定就成了。
為此,這個即将成為自己未婚妻的小丫頭,自然是要多看幾眼的。
小丫頭模樣生得還不錯。
雖是典型的農家女,但長得清秀,眉眼彎彎、笑容甜美,身子還沒長開,在姐妹們面前卻是有幾分活潑俏麗模樣的。
再長幾年,也不會長歪的,到時娶進門,就是他賢惠能幹的小媳婦了。
想到這裡,陳飛的臉突然“刷”地一下紅到了耳根。
剛和外婆說清那些登門禮的葉青凰,早就在注意陳飛反應,這時見他突然臉紅,不禁好笑。
以為偷看小姑娘沒人發現咩?
她和堂哥一直在注意着呢。
葉青凰見陳飛紅了臉,心裡嘲笑歸嘲笑,卻也擔憂起來。
春杏十二歲了,要說親也說得,那她可有說親了?
“外婆,豬還沒喂完呢,我們一起去後院吧。
”一念至此,葉青凰便坐不住了,拉着外婆就往外走。
“你們要吃綠豆糕,先把手洗幹淨。
”葉青凰隻叮囑了一聲小的們。
昨天做的綠豆糕有六百多塊,裝了五百七十六塊去賣,除了傍晚時有送一些出去,還剩下五十一塊回來。
昨天在家吃了一些,最後也還剩下八十多塊,本來是一分為二,但大姑說她回家也自己試着做做,隻拿了二十塊回去。
剩下的整了六十塊整數,多出來的早上大家吃掉了。
因而,今天帶來的份量還是很足,小的們想吃可以随便吃。
大家聽了,立刻往廚房跑,打水洗手。
在葉家住過的孩子們,都已經習慣了凰姐姐的這種吆喝。
而葉青凰反客為主,拉着外婆的手去了後院裡,一直走到了豬欄那邊。
趙老太太是個明白人,頓時納悶兒地看着葉青凰。
“凰丫頭可是有話說?
”
“嗯,外婆,我就不跟您繞彎子了,春杏可有說婆家?
”
葉青凰并不虛應,為了早點确定這事是不是能成,她自然要先探問消息,有希望才能接着說。
若是已經說親,那表哥就太可憐了,平白被她慫恿生了感情,是她的罪過了。
想到這裡,她的心裡竟是忐忑不安起來。
“春杏?
”趙老太太愣了一下。
突然想到什麼,兩眼放光地說道,“沒有,想再養兩年再張羅的,難道這陳家後生……”
“嗯,飛表哥十八歲,性子不錯,打小就和我還有堂哥關系最好了,隻是陳家的情況……”
葉青凰一聽趙春杏還沒說親,自是歡喜,但她打定主意做媒,自然就把陳家的情況仔細說了一遍。
“姑父以一人之力奉父母終老,又嫁了三個妹妹、幫小弟娶了媳婦、分了家,接着又娶長媳、嫁長女,日子也就過得很拮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