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果是灑掃或者粗使的宮女,又不可能進入庫房,在人參中下毒。
因此,這個下毒的人應該是介于趙婕妤的貼身心腹和粗使宮女之間的人,有趙婕妤相當的信任能夠進入庫房,但又不是特别心腹,不會因為趙婕妤的死而跟着陪葬。
這樣的人,在任何宮殿都不會太多,裴元歌問過臘雪,得知能夠進入庫房的宮女太監都在當場,便格外注意衆人的神态舉止。
果然,這其中被她察覺到身穿桃紅衣裳的趙青神色有異,在擁有其他宮女太監都有的悲痛和畏懼的同時,似乎還帶着一點恐慌和心虛,眼神畏縮,絲毫也不敢朝趙婕妤的屍體望去。
但同時,她似乎又格外注意事态的進展,眼眸中有着掩飾不住的祈求和希冀。
當然,但隻這些,也不能斷定趙青就是下毒的人。
于是,裴元歌請宇泓墨幫忙,敲山震虎,打草驚蛇,故意向皇上進言,要求将整個寒露宮的宮女太監全部陪葬。
如果趙青真的是下毒的人,她肯在人參中下毒,想必就是抱着希望,因為她不是貼身宮女,不大可能被處死陪葬,如果驟然之間這個希望被打碎,得知自己也會因之除此,這樣突兀的打擊之下,肯定會露出些破綻來。
果然,當皇帝下令後,趙青就好像被人砸懵了一樣,說不出的慌亂恐懼,還帶着一絲後悔,随即又眼眸四處亂轉,似乎想要像誰求助。
這就更讓裴元歌确定,趙青就是下毒的人,因為她是被人指使的,而當初指使她的人肯定說過,她不是貼身宮女,不會被處死之類的話語來安慰她。
現在突然有變,被死亡的陰影籠罩,定然會下意識地覺得被那人所騙,想要理論或者求助,所以才會眼神私下亂晃,慌亂不堪,神色與别人有異。
确定趙青是下毒的人,而且已經心神大亂,裴元歌當即拿手指指向她。
而之前臘雪已經得到了裴元歌的吩咐,待會兒隻要看到她手指指向某人,就立刻朝着那人發難,咬定是那人下毒害死了趙婕妤。
因為對裴元歌才智的信心,雖然見那人是趙青,臘雪也沒有猶豫,立刻按照裴元歌的吩咐,當衆指控趙青,不給她絲喘息的機會,咬死了是她下毒。
原本以為性命無礙,突然被宇泓墨的進言所擾亂,命懸一線,趙青本就恐慌,又在這時候又突然被臘雪點名,說她謀害趙婕妤,本就心虛的她肯定會以為被臘雪看破,心情更加緊張。
再加上被臘雪的指控所引導,衆人的視線都集中在趙青身上,這讓本就慌亂的她越發恐慌起來,神經更加緊張,繃成一條線。
而裴元歌所要的,就是要讓她神經緊繃,沒有思索的時間。
臘雪剛開始的指控,都是憑空而來,隻是咬死了是趙青下毒,又說趙青與趙婕妤有矛盾,有下毒的動機,因為是憑空而指,趙青無法辯白,隻能蒼白地說不是她,無法辯解。
她本就做賊心虛,這時候肯定更覺得這樣蒼白的辯解不足取信于人,反而更令人懷疑,心裡一定滿腔滿懷都想着如何反駁臘雪,顧不得其他。
而在這時候,臘雪卻突然給了她機會,說出了錯誤的時間和衣着,神經緊張的趙青已經被臘雪的逼問弄得腦海一片空白,隻想着辯解,這時候突然有了機會反駁臘雪,肯定會想也不想地說出真相,從而證明臘雪所言是錯的。
而裴元歌所要的,就是她這樣的一句話。
這是一場完全的心理戰,必須專注快、很、準三字要訣,要在片刻之間就從趙青口中逼問出真相,不能給包括皇後和章文苑在内任何人回神的機會,臘雪表現得極為完美,步步緊逼,果然從趙青口中誘出真相,瞬間扭轉乾坤。
甚至,直到趙青說出那句話,恐怕還有許多人都沒有回過神來。
這個逆轉的過程非常短暫,但正因為短暫,瞬間颠倒乾坤,轉敗為勝,這才更讓人感到震撼!
許久許久,寝殿内都是一片寂靜。
明明剛才玉清言辭鑿鑿地作證,說是裴元歌在太後賞賜的人參中下毒,謀害趙婕妤,而且才剛從人參中驗出毒藥,與趙婕妤死狀相類似,眼看着人證物證俱在,裴元歌恐怕難以脫罪,太後和皇後正為此争執不休,怎麼一轉眼,毫無征兆的,寒露宮的宮女卻内讧起來,争執間這趙青竟然脫口而出是她在人參中下的毒藥?
如果是趙青的話,那就與裴元歌無關了?
剛才臘雪和趙青的争執,衆人都聽在耳裡,趙青脫口而出,說自己在半夜偷溜進去,在人參中下毒。
無緣無故的,趙青絕不會亂說這樣的話語,顯然在人參中下毒的人就是她,而萱晖宮的玉清則是在污蔑陷害。
可是,臘雪又怎麼會知道是趙青下毒的呢?
看裴元歌早有準備的模樣,為臘雪求情的話語,難道說這一切都是裴元歌安排的?
可是,裴元歌又是怎麼知道是趙青在人參中下毒的呢?
就連精明的太後,一時間也揣測不出來緣由。
她的心神都在皇後和裴元歌身上,根本就沒有注意到周圍的寒露宮宮女。
見元歌果然逼問出真相,既然趙青承認下毒,那之前玉清的指控就都煙消雲散,元歌的嫌疑徹底洗清。
宇泓墨極為歡欣,眼眸湛亮,看向裴元歌的目光中盡是贊賞和喜悅之意。
就連皇帝也沒想到變故會來得這樣突然,一時間回不過神來。
突然一道清脆的女聲響起,打破了沉寂。
裴元歌向着皇帝盈盈跪倒,道:“皇上,剛才趙青的話您也聽到了,人參中的毒藥是她下進去的,并非小女所下,更與太後娘娘無關,還請皇上明察!
另外,若非臘雪姑娘機警,設計逼問出真相,揭穿趙青的真面目,隻怕趙婕妤娘娘仍然要含冤莫白,還請皇上念在她有功的份上,饒恕她的失職之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