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時用力點頭道:“兒臣明白,那兒臣這就去向皇阿瑪求旨。”
“去吧。”在那拉氏的注視下,弘時離開了坤甯宮,到養心殿的時候,胤禛正在小睡,在外頭等了一會兒方進去。
進了内殿,隻見蘇培盛正在服侍胤禛更衣,他連忙走過去,接過蘇培盛手裡的衣裳為胤禛披了。
胤禛看着他道:“來了很久了?”
弘時低着頭輕聲道:“回皇阿瑪的話,兒臣剛來不久。”
胤禛點點頭道:“嗯,這時候來見朕可是有事?”
“是,兒臣有一件事要啟禀皇阿瑪。”在替胤禛系好帶子後,弘時退開一步道:“兒臣最近聽聞有人冒充寶碩太子,在各處招搖撞騙。”
胤禛眉頭一皺,盯了弘時道:“竟有這種事?”
“兒臣初時也不敢相信,畢竟寶碩太子早已下葬,但不知怎的,寶碩太子被燒得面目全非的消息傳了出去,一些精于騙道的人便拿着這個做文章,說死的人不是寶碩太子,而是他人,然後自己冒充寶碩太子,四處行騙!”
聽着弘時的言語,胤禛眼皮劇烈地跳着,許久,帶着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意道:“弘時,你說這件事會不會是真的,弘曆他……真的沒死?”
弘時一驚,正想着該怎麼回答時,胤禛已經擺手道:“是朕想多了,弘曆若真的沒死,又怎會遲遲不回京。弘曆……已經死了,不可能還活着。”
弘時連忙道:“兒臣知道皇阿瑪相信寶碩太子,但人死不能複活,還請皇阿瑪節哀。眼下最重要的是将那些冒充太子爺的人抓起來,以免他們破壞太子爺的與皇家的聲譽。”
“你說的對。”胤禛點點頭,雖然剛剛才小睡過,但他的神色看起來依然很疲憊,“既然這件事是你發現的,就由你去辦,朕不許有任何人借他的名義來行招搖撞騙之事。”
“兒臣遵命,兒臣一定會辦妥此事。”随着這聲答應,弘時心頭的一塊大石終于落地了,有了這道聖旨,就算弘曆是如假包換的太子爺,他也可以将其說成是招搖撞騙的假貨。
而弘曆那邊,在一直尋不到進城的辦法後,也想到了遠在浙江的李衛,改道去了浙江,他們并不曉得弘時已經在浙江設好了圈套,等他們鑽進去。
不論是胤禛還是淩若,都不知道他們的兒子弘曆不僅沒死,還來到了京城外,隻是被弘時的人橫加阻撓,無法入城。
自從那次在梅林之後,淩若一直都沒有再見過胤禛,而她也不曾再踏出過宮門,每日隻是看書眷抄佛經,盡量讓自己的心情保持平和,以免影響胎氣。
偶爾,她會想起那日在結網林中胤禛所說的話,他說永不會納納蘭湄兒為妃,還說絕不會辜負自己。既是這樣,他為何要逼着阿其為休妻,又為什麼要将納蘭湄兒接來宮中開了翊坤宮給她住。這每一件每一樁都暗示着他有心納其為妃。
可是若說當時胤禛隻是在敷衍自己,又不太像,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在這段時間裡,亦不斷有消息傳進淩若的耳中,無非就是胤禛又賞了什麼奇珍異寶給納蘭湄兒,不過倒是從來沒有聽說胤禛在翊坤宮過夜。
“主子,内務府的錢總管在外求見。”水月的話打斷了淩若的沉思,撫一撫臉擡眸道:“讓他進來吧。”
自從升任内務府總管後,春風得意,錢莫多整個人看着比以前年輕了許多,他進來後一拍袖子跪下道:“奴才錢莫多給熹妃娘娘請安,熹妃娘娘萬福金安。”
“錢總管請起。”看着他謝恩起身,淩若問道:“不知錢總管今日來見本宮,所為何事?”
錢莫多讨好地道:“回熹妃娘娘的話,昨日剛進貢來一批上等的血燕,奴才按着各宮各院的用度,已經分配好了,不過按着慣例,還要請娘娘過目後定奪。”他一邊說着一邊将拿在手裡的冊子遞上。
淩若目光快速地掃着冊子上所記的内容,血燕乃是燕窩中的上品,不是所有後宮都有資格享用,所以記在冊子上的人并不多。
這批血燕總共十八斤,胤禛那裡五斤,自己與皇後各占三斤,舒穆祿氏與劉氏那裡各兩斤,剩下還有三斤則是歸了翊坤宮。
水月就站在淩若旁邊,對于冊子上的内容看得一清二楚,口快地道:“咦,錢公公,為何冊子上沒有謹嫔娘娘的名字,還有,翊坤宮那位憑甚與皇後還有我家主子一樣,獨占三斤?”
她如此直截了當的話,令錢莫多不知該如何回答,搓着手半晌方道:“水月姑娘有所不知,我原寫了謹嫔娘娘的名字,與謙嫔她們一樣有兩斤,但正好侍候納蘭福晉的宮人過來,看到奴才這樣分不樂意,問奴才為何納蘭福晉才一斤,還說非得與娘娘一樣不可,奴才無奈之下,隻好……”
“隻好将謹嫔娘娘的那兩斤給了她是嗎?”水月冷顔道:“雖說這樣納蘭福晉那裡可以交差了,但不知公公又該怎麼跟謹嫔娘娘交差?”
“水月!”淩若輕斥一聲,示意水月不要再說下去,随後将冊子合上交給錢莫多道:“納蘭福晉出嫁前頗得先帝爺寵愛,如今她暫居宮中,不宜薄待,就依着你上面說的三斤血燕吧,不過謹嫔那裡也不可如此薄待,從本宮的地方撥出兩斤給謹嫔。”
“如此一來,娘娘豈非隻剩下一斤血燕,如何夠用?”淩若的話令錢莫多愕然,他也知道自己這分的太過偏頗了,但納蘭福晉是如今宮裡的紅人,宮中四處都在傳皇上會封她為妃,甚至是貴妃,他實在不敢得罪。他把冊子拿來給淩若過目,一來這确是慣例,二來若是淩若覺得這樣分法不好,覺得不該分納蘭福晉三斤之多,從而削減,那麼将來納蘭福晉問起,他也有話推脫。
淩若笑一笑,不在意地道:“血燕不夠,可以用官燕,又不是說非血燕不可。”這般說着,她命水月取來金印,沾上朱砂之後,在冊子底下蓋上刻有“熹妃金印”四個字的印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