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女生 古裝言情 福運娘子山裡漢

正文卷 第151章 民情洶洶

福運娘子山裡漢 枝上槑 5590 2025-03-24 15:08

  居庸鎮有地利之便,打探消息比邺陽還要容易些。

  不出所料,鎮上到處都在談論此事。

  像謝寡婦那樣,覺得别管咋着,隻要不打仗就好的人也有,但少。

  更多人則是義憤填膺,群情激奮,唾罵聲一片。

  可見輿論沸騰到了什麼地步。

  一早上,光從胡辣湯攤子上收集到的消息可知,議和已經是闆上釘釘的事。

  雙方經過幾日的談判和磋商,在臨城酉陽達成一緻協議,并簽訂了《關北誓書》。

  令人費解的是,誓書的細節和條款不知為何也流露了出來

  兩國結為兄弟之邦。

  沿邊州軍,各守疆界。
兩地人戶,不得交侵。

  互不容納叛亡,互不驚擾田土及農作物。

  同時亦互不增加邊防設備。

  如果這些都尚在可以理解的範圍之内的話,那麼最後一條,簡直就是匪夷所思了。

  “共遵成信,虔奉歡盟。
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差臣專送至梁朝雄州交割。

  明明都要打赢了,朝廷非要議和。

  議和就議和吧,可大周是優勢的一方,到頭來卻要割地賠款給北梁!

  哦,沒有割地,僅僅是賠款,還美其名曰軍旅之費。

  怎麼,北梁勞師出兵是大周邀請的嗎?
還要包吃包玩包損失?

  就算要陪,也該北梁陪大周吧!

  為了捍衛邊疆,關北搭進去多少大好兒郎,耗費了多少财力物力,老百姓的精神損失又該怎麼算?

  明明他們是被侵略的一方,到頭來卻還要給人賠錢賠笑。

  這怎麼能不讓人感到屈辱。

  就好比,一個叫梁的人突然跑到姓周的家裡,在姓周的家裡摔鍋砸盆耍潑使賴,還和周家的男人打了一架。

  周家的男人千辛萬苦打赢了,但最後卻是周家人拿着金銀财寶,哄着把梁送走了。

  并且還承諾梁隻要你不鬧騰,我每年都給你錢花……

  這種事情要是傳出去,周家人是要被十裡八村笑掉大牙的。

  人與人尚且如此,何況是國與國?

  這份協議給季妧最直觀的聯想就是北宋的澶淵之盟。

  同樣的城下之辱。

  同樣都有打赢的機會,卻被吓破了膽的統治者勒停議和。

  然後就是同樣的經濟賠償。

  不同的是,雖然很多人對澶淵之盟非常不齒,但從某些方面來說,它也有其積極意義。

  比如,自簽訂之日起,此後的一百一十六年間,宋、遼兩國再未發生大規模戰事。

  每年三十萬的歲币隻占宋朝财政收入的千分之三,要知道,宋朝一場大仗,軍費就要三千萬。

  而且雙方議和後在邊境開放了榷場,兩國貿易往來不斷,宋朝是貿易順差,那三十萬早就從中賺了回來。

  百年和平來之不易,也正是有此和平環境,百姓才得以休養生息,北宋也才能有如此輝煌的文化和繁榮的經濟。

  所以從這方面來說,澶淵之盟值得肯定。

  但不是任何國家都适合着眼大局,合作共赢。

  首先,大周和北梁的國情,與宋遼有着根本上的不同。

  北梁不是遊牧民族,和大周的風土人情相差無幾,天然缺乏你無我有你缺我補的貿易土壤。

  北梁從一開始打的就是吞并關北,然後一步步蠶食大周國土的主意,這是開放多少個榷場都改變不了的。

  其次,跟遼國相比,北宋強在經濟,弱在軍事。

  而且連年的戰争,宋朝百姓哀鴻遍野,當時的情況下,宋遼誰也奈何對方不得,休戰

  精彩的人生精彩的精彩的體驗由我決定:n9KtmuCrg769v2dqlpBiYW2PZGZlmXHClb9/s7Sqo6Kr

  本章未完,請點擊繼續閱讀_

  是最好的策略。

  而大周和北梁的綜合國力卻是旗鼓相當,根本沒有非妥協不可的理由。

  尤其北梁狼子野心,習慣了出爾反爾,卷土重來幾乎是必然的事。

  百姓是想過上平靜的生活不假,也不想再為戰争所苦。

  可苦都已經苦過了,還差這臨門一腳嗎?

  再者,澶淵之盟雖換來了遼宋百多年的和平,但也帶來了消極影響。

  它使宋朝君臣從此忘戰去兵,羞言武備,奢談太平,一遇戰便屈己講和。

  試想一下,既然錢能解決問題,那還要備戰做什麼?

  敵人揮起屠刀,捧着銀子跪下就好。

  誰還認真操練?

  誰不想咬一口這塊溫順的肥肉?

  後來“靖康之難”,北宋皇帝後宮大臣一股腦被俘虜,北宋滅亡,誰又敢說跟這一百年苟且換來的太平沒有關系呢?

  “誓書之外,各無所求。
必務協

  同,庶存悠久。
自此保安黎獻,慎守封陲。
質于天地神,告于宗廟社稷。
子孫共守,傳之無窮。
有渝此盟,不克享國。
昭昭天監,當共殛之”。

  說的好聽,還天日昭昭,偏偏誓言兩字都是有口無心。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恒的盟友,隻有永恒的利益。

  面對異族入侵,大周朝廷不思采取抵禦措施,進行危機處理,卻想着通過議和花錢消災,換得和平。

  明眼人都知道,這種和平根本維持不了多久。

  着眼于一時和平的假象,希圖送錢求息事,完全是飲鸩止渴、剜肉補瘡,根本無法終止戰亂和紛争。

  傾予朝之物力,結列國之歡心——可笑,可悲。

  也确實可罵。

  但當罵的是決策者,是高坐在金銮殿上問何不食肉糜的人。

  再看看現在,大家罵的是誰?

  是替聶将軍收拾亂局,是替關北百姓擋住北梁入侵的人。

  季妧憤怒過後,又覺得蹊跷。

  議和的事傳出來不足為奇,反正瞞也瞞不了多久。

  但具體細節和内容也一并流出,這就很是奇怪了。

  怎麼着也算是一級機密,就算要公布,也不該選在這個風口浪尖的時候。

  現在一邊倒的輿論風向,全是罵寇長卿的。

  季妧不得不懷疑,是有人故意為之。

  幕後的推手是北梁?
還是朝廷?

  亦或者,兩者都有。

  北梁這麼做,無非是想毀了一個強敵。

  那朝廷這麼做……是了,甩鍋。

  而且應該還有别的因素在内,甚至可能和北梁抱着一樣的心思。

  畢竟寇長卿功績太大,威望太高,極有可能觸到了某些人的痛點。

  隻知卧榻之側豈容他人安睡,混不知虎狼在畔而自毀長城的後果。

  毀了寇長卿容易,但在沒有找到足以接替的人的情況下,無異于自啟門戶。

  邊關就算有險可守,也無人可恃,等着敵騎長驅直入吧。

  一邊看書一邊拉屎是一種奇妙的體驗:psverW9jr6TlmlmlJNpXmmPYmxrwpbCgbKz3Zs

  小提示:在搜索引擎輸入"大熊貓文學",即可找到本站,謝謝。

  第151章民情洶洶

目錄
設置
手機
書架
書頁
評論